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井:正在擦亮的历史名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6-8-29 22:48: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修林

  【导读】这里是北宋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故里,仅宋一代,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有5位官至尚书,享有"华夏进士第一村"的美誉;这里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著名的"修江八景"中,就占有"双井访茶"、"石矶钓月"、"草径闲鹭"、"十里秀水"四景;这里背靠杭山,前临修河,素有"杭山拥翠、碧水扬波"的美名,这就是双井。



初秋双井
  双井就在距县城7公里不远处。每年,总有那么一些时间,有意无意我都要去双井,虽是来去匆匆,但真正想静下心来为双井写点什么的念头却始终不曾有过。



  第一次到双井,是三十年前我在修水一中读高中时。那个寒假,同学们相约去双井,没有车、没有路,沿着西摆街顺修河而上,窄窄的小道上长满了荆棘,划破了我们的手脚,大家还是激昂慷慨,一路唱着歌儿前行。



  冬日的阳光下,双井就像一幅山水画,悬挂在不远处的山水间,远远地望去,缓缓流淌的修河上浮起一层薄薄的雾气,一弯秀水前,有村庄忽隐忽现,袅袅升起的炊烟里,不时传来鸡犬的叫声……双井,就这般如长发少女,静坐暖阳之下,好静好娴好甜好美的一幅画。



  虽满身疲惫,却快意无比。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明白,这样一个安好的地方,到底也没有留住黄庭坚和他祖辈们的脚步,最终,他们一个个远走他乡,竟是那般的轰轰烈烈,义无反顾。
  这以后的岁月,来来去去,行走在双井的道上,听到的故事,感受到的文化气息,让我越发不敢去触碰这本厚厚的历史剧本,只有把她的过往慢慢品读,静静回想,细细回味。


  
  我知道,我是怕去写,就像一名艺人不敢去接一本厚重的剧本一样,因为这出戏,观众已是熟稔之至。
  然而,就在8月27日,这个已立秋多日的下午,趁着凉凉秋意,我还是忍不住走进双井,没有任何杂念。


  
  驾驶着汽车,一路走走停停,为的是不想错过沿途的点滴山水。
  从修河马家洲段往双井,有十里秀水之称。大多数时间,黄庭坚和他的祖辈们是乘着船儿出乡关的。我想,无论时光怎样变迁,这两岸的高山和田土是见过宋时的光阴,有过太多宋时的记忆的,因为前面不远处有黄庭坚,还有那48位黄氏进士,时年,十里秀水定是千舟竟发,百舸争流。



  这宋时的光阴里,有两段时光让我难忘:一是黄庭坚1105年5月24日客死广西宜州。4年后,黄庭坚的门人苏伯固、蒋湋护送黄庭坚的遗骨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当苏伯固、蒋湋两人乘坐着载着黄庭坚的遗骨的小舟沿修河逆水而上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四年啦,终于落叶归根。我真切地为那个年月苏伯固、蒋湋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他们放弃家庭,自筹资金,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一年多时间才将黄庭坚的遗骨运回家乡,这是现代人所不敢想象的。




  还有一段时间让我难忘的是,南宋时期修水杭口籍高官、右丞相章鉴,官拜一品,在他告老返乡之时,要沿修河逆水而上途径双井才到家乡。白天时分,章鉴已到了县城,却借故不走,下人问起原因。他说“半夜过双井,不敢见先生。”因为黄庭坚就安葬在修河边,黄庭坚虽然官拜六品,但章鉴出于对他人品的敬佩,不愿白天从他坟前路过,生怕惊醒熟睡的先生。
  这就是我们的先人。他们从远古的时代走来,致力于恪守着做人的品质,无论热烈与沉寂,都不曾改变。



厚重历史
  黄氏家族是宋时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华民族泱泱文化历史中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在双井村支部书记姜伟的陪同下,我了解历史,追寻先贤,感受这里博大深邃的文化。



  双井在南唐时即有其名,汉后属艾县、西安县,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设分宁县时,为高乡三十六都,直至清末。民国属修水县杭口乡至今。双井坐落在杭山脚下,姜伟介绍说,杭山有三个山峰,远远地望见,每个山峰之间就像一个“笔架”,所以,这里的人也称杭山为笔架山,能阁笔的地方一定会出人才,所以,黄庭坚的祖先看中了这里。




  姜伟说,双井村缘于前面河中有两口相连的井而得名。上口井深四丈,下一口井深六丈,两井相距不过数尺。这井很怪,遇涨水时,河水漫井而过,但泥沙不流入井中。这井水很特别,用井水煮泡当地所产的双井绿茶,味道特别香甜;用井水做的凉粉冻,传说如能用一颗石头投中双井,长大必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有一天,许多小孩聚在河边,连连用石子投井,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黄庭坚想起平素跟小孩一起“打水漂”,一个石子可以在水面上跳十几下,他找来一块扁平的小石,瞄准目标,计算好距离,手一甩,那石子在后一口井上一沉,好似投中了,忽地又窜了上来,漂落到另一口井上,“刷”地一声深了下去。一石中双井的故事却一直在双井流传下来。



  如今,黄庭坚的遗骨就安葬在修河双井的正对面。日日夜夜枕着修河涛声入眠的黄庭坚,曾记否,年少时一石中双井的往事?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奇崛瘦硬,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其诗崇杜甫,但别有创新。提倡“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尊为祖师。书法自成一家,擅长行、草书。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书法《砥柱铭》长卷于2010年在北京以4.368亿元创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纪录。



  在双井,黄庭坚祖父辈十兄弟,黄沔,黄滋,黄湜,黄淳,黄涣,黄灏,黄浃,黄注,黄渭,黄浚。因名中均含三点水儿,故名十龙,全部中进士。“十龙及第”后,登科者摩肩,名世者接踵,双井在宋朝共出了48位进士。
  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效应,而是一个地方对知识、对文化的敬畏。双井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名,她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正在开发的旅游产业
  近年来,发展双井旅游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双井文物古迹有山谷陵园、高峰书院、进士墓群、十里秀水、明月湾、卧波石、双井、仙人垂钓台、笔架山、上天梯、印月亭、品茶亭、千岁桥等20余处。其中山谷陵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



  在村口的一则岸石上,有黄庭坚手书“双井”遒劲石刻。从宋朝起,双井迁出140多支黄氏后裔,全国各地都有黄氏后裔的子孙,每年都有5000余人回乡扫墓。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庭坚第32世孙黄绮曾到双井寻祖,近年来,前来双井观光旅游的知名人士络绎不绝,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全国各地的,也有远渡重洋来自比利时、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





  秋日的阳光下,我和姜伟一同来到“上天梯”景点,爬上近300米的陡坡,登高来到一处名叫“卧波石”的地方,卧波石还有一处叫钓鱼台的地方,传说是黄庭坚小时候经常在那里钓鱼。以前,卧波石一直延伸到修河中央,修河水流经这里时,因为卧波石的阻挡打着回旋。有人说,这是因为双井是个好地方,修河水流经这里时都一步一回头,舍不得离去。




  然而,后来只因一句话,这里的风水就被破坏。黄庭坚是双井的大户人家,家中养有一风水先生。一日,风水先生外出游玩回家晚了,错过了吃饭时间,家中丫环将狗吃剩的稀饭给他吃,后来笑话他为“狗粥先生”。风水先生听后很生气,他想办法破坏双井的风水。他问起黄庭坚的母亲,是否想黄庭坚回家做官,日夜思念儿子的黄母说想呀,风水先生说,想就将卧波石河中部分戳开,黄母听信其言,找来工匠将卧波石戳开,结果破了风水,黄家开始走下坡路,黄庭坚一路遭贬,最后客死宜州。后来有人说:“打开钓鱼台,船载衣帽来,打开上天梯,船装衣帽归。”





  姜伟说,古代双井人出乡关,要不走水路,要不通过“上天梯”,翻过山后就算真正告别了家乡。所以,在“上天梯”顶部建有一处“返乡台”,多为外出乡里歇脚的地方,无论外出就学,还是经商的双井人,站在返乡台前,总要深情的回眸身后的故乡。如今这里新建有一处亭子,我们来到亭子中央,遥望不远处的双井,遥想着千百年前,一位身着宋朝服装的翩翩少年,红尘陌上,独自行走,一步一回头……




  远古的双井,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人们靠着一代接一代外出为官的乡里,靠着享誉京城的双井茶,靠着勤劳致富的双井人,逐步把家乡建设者美丽富饶。在双井连接修河的几条支流上,共有“姑嫂桥”、“吴宫桥”、“罗拱桥”等七部宋明时期的老桥,最长的10米,最短的也有4米,至今还保留着六部。姜伟说,目前,双井正在着手全部恢复这七部古桥。




  与此同时,为了做大做强双井村的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和杭口镇、双进村正在进行整体规划,计划恢复黄氏祠堂、黄家草房、恢复古道古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等等。
  双井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自宋以来,无论官位多高,名望多大,到了双井,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足见双井的崇高地位。仅宋一代,双井的名宦达贵达184人之多。




  “受琼林赐宴者众”。史称宋朝的文化半壁江山在江西,而江西的文化以双井文化和庐陵文化为代表,在历史上二者并驾齐驱。就人才方面而言,双井文化更胜一筹,时传“双井天下无双”。双井文化以黄庭坚为代表,影响深远,孕育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双井人。相信不远的将来,双井这块璀璨的金子招牌,会越擦越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4-26 20:49 , Processed in 0.1210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