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说说《宝莲这盏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05-7-28 17:0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说《宝莲这盏灯》
--------------------------------------------------------------------------------
作者: 55614 类别: 小说杂文 总点击: 15 推荐票数:0 最后更新: 2005-5-16 10:49:51

一个连续两年高考落榜,差6分,第三年中途退学的农村少年,他的心理上有点毛病,有点不正常。因而,他的感觉,他的生命经历,他在心理上变形了的现实图景,就有些非常人不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很难认同和接受的独特性。同时,小说中这样一个人物的独特性,又由于作者太过于置身其中、设身处地的局限性,还由于这一局限性对现实不够立体全方位把握,单向线性思维的推进,让人物在疏离大环境的个人层面,重复着还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阿Q"式的麻木。
十多年前,还是在修水县乡村中学当老师的丁伯刚,曾经以一篇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中篇小说《天杀》,极具震撼力的痛苦、原罪意识浸透着的性描写,以及相当深层次的反映出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一批乡村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上的困惑,引起了我,因为当时与为数不少乡村教师之类的文学爱好者颇多接触,熟悉一些他们的状况,因而特别的认同和赞赏。当时,刚好出了一本《废都》,我感觉性描写有太多玩赏趣味,陈腐气息,即使较之古典小说《金瓶梅》也次之,等而下之,更遑论劳伦斯写性,实张扬人的生命力,能让人读出人性动人光彩的价值。丁伯刚的《天杀》不完全相同于劳伦斯,具有心理挖掘的深度。从性文学的角度,当时,就我个人阅读所限,似未见有出其右者,是纯文学的精品。然而,也可能是经验背景略有一点另类的特质,作者又太不著名了,因而,不为评论界认可,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从乡村中学教师转为《九江日报》社文学副刊编辑的丁伯刚,沉寂数年之后,最近又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宝莲这盏灯》,保持了他一贯擅长细致入微刻画描写颇有些另类的小人物们精神裂变过程中幻觉式心理现实的特点:小说中那些看上去非常真切的细节和场面,实质上却是在淡化现实背景的框架内,人物的矛盾心理,甚至写作者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矛盾心理的展开,是一幅挫败者心理现实的图景。
命运的不可抗拒,人在命定困境中的挣扎与妥协,最深层的自然法则和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就有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中庸和解的惰性……
作者以他所熟悉、关切和同情的原生态的人物形象,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国最偏远农村山区,最被人歧视、欺侮和伤害的寡妇丈母娘和她的入赘上门女婿之间的故事,挖掘到了苦难人生外在偶然性与内在必然性集体无意识的根源: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且有些另类的小人物,他们现实上和精神上的,有异于正常人的生存困境,正是这样一种集体潜意识的习性使然,使他们无论放横撒泼,亦或逆来顺受,自觉或不自觉地耗尽心力,最终都不过是图个热闹的悲剧。
宝莲这盏灯,一个让人感觉窒息沉重的背景!正是光明的寡妇丈母娘陈宝莲这一个也同样是精神裂变者,她的因为苦难人生扭曲了的变态心理,潜意识里比常人更为强烈的发泄欲望,以及根源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恶劣的天性,构成了小说主人公,这一个原本被父母看重,寄予厚望,指望能读书出息的落榜生光明,他自己找上门去,做被人看不起的上门女婿,想摆脱臆想中的精神压迫,却寻来更大,更直接的精神痛苦,因而也更麻木的最直接现实的环境。小说对光明这一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对他精神裂变过程中心理现实的描述,对他的寡妇丈母娘陈宝莲,这样一个作为极端背景的人物的刻画,传达出了作者以逆向体验感同身受的痛楚!设身处地,从感觉出发,写出了人物的特点,丰富性,凸现出了人性中普遍性的,一般人身上不那么突出来的弱点。并且,也是站在写作者的立场,以一种略显矛盾的心态,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处在社会最下层的,这一群颇为另类小人物的关切和同情。
很可能是受到还不够成熟理性的影响,或者还存在视野不够深广的局限。小说结尾,我感觉有点缺憾。作者在完成人物心理嬗变的过程中,结局用观念化手段,抹平了原本爱恨交织,恩怨未尽,非人物自身性格发展走向所可能消解的矛盾。削弱以至妨碍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果再极端一些,不归向中庸的和解,有可能达到的一种极致。
还是在十多年前,我与以创作《小镇上的将军》而著名的作家陈世旭谈论到丁伯刚的《天杀》,我极称许,世旭也很看好,并且坦言他写不出那样感觉敏锐的作品。世旭认为,萧亮、丁伯刚这一批从山里走出来的九江市的青年作家,有很好的发展势头。是直接经验的痛苦,造就了他们感觉敏锐的特色与优势,但是要开拓视野,摆脱一昧沉浸在痛苦感觉中的局限性。当时,听萧亮说到丁伯刚还有些贫病交加的状况,世旭声言要帮他们一把,几次欲往修水采风,顺带看望一下丁伯刚,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与我和萧亮相约的那次没能成行,后来我没再联系,也不知世旭在丁伯刚调来九江报社之前,到修水去过没有。我后来读过丁伯刚的《天问》,感觉稍差;现在这篇《宝莲这盏灯》,仍没有超出《天杀》的水准。缺憾还是当年世旭说过的应当克服一昧沉浸在痛苦感觉中的局限性,以及我认为还不够极端的缘故。
写这篇小文,说起多年前的旧事,算是我读完《宝莲这盏灯》,写这个因关注而未免苛求的读后感,借名人之口,再重说的一点批评意见:希望已具足敏锐感觉力,有挖掘心理现实之特点,能充分表达独特生命之体验的青年作家丁伯刚,再提高一些类似于陈世旭那样对社会现实整体把握与洞察的能力,再极端一些,写足自己敏锐的感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05-7-28 17:04:1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自然本色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贴着人物用力,让他们沿着自身性格发展的逻辑奔突。主人公光明的身份是暧昧的,既是儿子又是倒插门的女婿;他的性格也是矛盾的,既清高、敏感,又自卑、窝囊。岳母陈宝莲是个泼悍的寡妇,她蛮不讲理,护犊如虎,但像许多乡村悍妇一样,她唯一的武器就是动不动与人拼命。凭着这条可怜的“烂命”,她在村内他姓强族的明欺暗压下,艰难地顶门立户,传续香火。身份和性格的复杂矛盾使他们对彼此的情感态度也暧昧难明。陈宝莲对光明既作践又依靠,光明对陈宝莲,既恐惧又佩服。“宝莲这盏灯”在烛照着光明的世界的同时,又吞噬了他生活中的所有光明。小说在写两个主人公个性之间残酷斗争的同时,还写了另一种更为强大的残酷力量:乡间的世俗力量。这双古怪的眼睛,多少年来一直充当乡村世界里的价值标尺,总喜欢盯着那些寡妇、倒插门和绝后的人,盯得陈宝莲和光明身上一阵阵发毛,决定了他们的煎熬与挣扎是逃不掉的。这也使他们在相厌相憎的同时,又有着深层的相依相怜。作者对笔下的人物相当宽容,悲悯之情弥漫全篇,正如张爱玲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小说细节缜密,纯朴感人。光明和陈宝莲形象饱满地站在纸上,就像我在乡村的那些邻居。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于我有着切肤之痛,这也是我推荐该篇的理由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5-12 04:22 , Processed in 0.1110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