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专访哲学家周国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09-10-30 10: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江新闻网-长江周刊 <img src="http://www.jjxw.cn/mmsource/images/2009/10/30/1256867003796_526427824.jpg"/>  <br/>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周国平工作照</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94年受聘为研究员。 </font>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岁月与性情》、等;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中《周国平文集》中两则寓言被入选中学教材。</font>
<p>  九江市图书馆建馆70周年,邀请哲学家周国平来浔演讲,这在九江的精神生活领域,引起了震动,人们相互转告,翘首以待。果真,2009年10月16日下午,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周先生作了一场题为《人生的价值》(内容见本期13版)的精彩报告,给浔城人带来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
<p>  周先生尽管因为长期养成思索的习惯,表情木刻般留下了思想的痕迹,较为严肃,但是,从他一身T恤牛仔的装束中,从他较有弹性的步履中,从他睿智的话语隐含的激情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活力和热情。你会看到,他用他的思想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之外,他还用他的活力与年龄也拉开了一段距离。
<p>  当晚,记者在他下榻的宾馆对他进行了专访。专访过程中,轻松愉快,谈笑风生,间以他与他家人温馨的通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他温情、慈祥、细腻,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p>  访谈约定为1个小时,结果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翌日清早周先生还要回上海,将他那看似平淡却饱含思辨的演讲留在了九江人的印象中。告辞时,周先生微笑着挥了挥手,灯光从他背后照过来,一天的掌声、鲜花和热情的包围,他依然精神,看不出半点倦怠。
<p>  《长江周刊》(以下简称《周刊》):周老师,这次来九江,印象怎样?
<p>  周国平(以下简称“周”):啊,九江是个好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在庐山脚下,人文、生态都很好,我喜欢。
<p>  《周刊》:我们转入正题吧,请问周老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p>  周: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古希腊哲学概念,含义是“爱智慧”,不是指导具体生活,智慧与知识是两回事,哲学是要你想清人生大问题,想明白大问题。不一定想得明白,也不一定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谈的问题,都没有结果。“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是他的格言,意思是你们满以为想明白了,其实你们根本没有,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我们要做的是,让哲学回到它的本意。
<p>  哲学自诞生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很多人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为一门学问,已经不是原初意义的哲学了。最初的哲学是为了想明白一些问题,想明白应该怎样生活。它对每个人都重要,它可以为我们确立一个坐标,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哲学是一种分身术,让个人在生活的同时,还能跳出来看整体,发现你的意义所在,或有无意义。尽管最后并没有答案,但想与不想,不一样。不想弄明白问题的,始终糊涂,想弄明白问题的人,知道重要所在,才有格调,这是根本所在。
<p>  《周刊》:您女儿妞妞对您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影响吗?
<p>  周:把哲学看作人生的安慰,去想一些问题,那么具体的苦恼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妞妞的夭折,如果没有哲学,我会更加难以自拔。有了哲学,让我看到人生整体,乃至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比较好忍受一些。我一直在想,面对许多悲剧性事件时,哲学让我看问题达到一个高度,不会沉溺其中,会想到死亡是人生中应有之义,就不会那么较劲,会增加更高的视角。有没有视角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些小的挫折、恩怨也会纠缠不休。有时,怎么努力也会是一样的结果,那么只有一条路好走,那就是靠自我解脱。
<p>  哲学想的是根本问题,它超脱于生活之上,与具体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你尽可以去执著,去追求,但有了哲学就有了退路。命运不可以改,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改变态度,其实也就改变了命运,实际上等于减轻了命运的打击。
<p>  心理层面太低,它只是宣泄,转移,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p>  哲学要解决的是终极问题,使用的是理性的方法。宗教认为理性有限,主张靠信仰。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理性,但它只解决经验范围内的现象问题。解决终极问题,哲学靠思考,宗教靠信仰。只有哲学是靠人的头脑来解决问题,虽然解决不了。当宗教似乎已经到达目的地时,而哲学却永远走在路上。正是这种不断地尝试,哲学才有价值。哲学是无用之学,正是哲学的用处所在。死亡、意义,哲学都解决不了,但有了哲学就有了一个高度,始终观察人生的全境,懂得重要与不重要所在。
<p>  薛西弗斯推着石头到山顶,最终滚落,回到原点,周而复始地推着,哲学也大致如此。从学术上看,哲学研究是发展了,越来越深入细致,但你不能说现在的哲学思想就比古希腊高明,根本问题还一样没有解决,这是人的处境内在的困境。只要人在,困境就在,哲学就始终要去思考。
<p>  帕斯卡儿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大自然产生人是一个过程,就如宇宙产生生命,可是,生命进化到人,大自然并没有赋予人以意义,结果人不甘心,去寻求意义。惟一寻求意义的动物是人,没有意义也要创造意义,人有赋予意义的冲动,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然而,到底人有没有意义?不知道。
<p>  《周刊》:人在战胜自然后,目标转向到人自身,您怎样看待人性?
<p>  周:人类社会到达有能力消灭自我的那一天,走向毁灭,完全有可能。我经常对人性感到悲观。我不相信人生而有善恶,“性相近,习相远”是有道理的。人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律己的一面,两面都有,毕竟是社会动物,有合作,有依赖别人的一面。当然,有人把恶发展到极端,也有把善发展到极端。中国缺乏秩序(法治)和信仰,西方也有恶人,但他们有信仰,他们认为行为有神管着,上帝会看到一切。信仰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而法治对恶进行惩戒。
<p>  《周刊》:周老师长期研究西方哲学后,是否会回头看中国文化?
<p>  周:研究西方,回头看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p>  (此时,已届9点多,手机铃声响起,周老师用轻柔亲切的语调说:“喂?宝宝,我在房间。吃过饭后,接受记者采访。你怎样啊?明天不上课啦?好的。爸爸明天到,记得去机场接爸爸啊。”周老师的女儿11岁,今年6年级)
<p>  西方的信仰与法治有其根源,西方的形而上学,追求终极关怀,是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精神是一脉相传的。从法治上来看,西方有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个体平等,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是古罗马的传统,到英国自由主义,也是一脉相传。中国传统中缺少形而上学与个人主义,强调宗法主义,家族主义,个人微不足道,等级、宗法至上。西方,一头上帝一头个人,中间就是社会(功能就是保护个人,为两头服务)。中国文化中大多是为了中间牺牲两头,上帝、个人都可以不要。中国文化中道家强调个人。
<p>  研究西方哲学,我有感觉,我曾想写本书介绍西学东渐,关注严复和王国维两位大师。我们学西方仅学了皮毛,本质没学到,往往大国心态,弱国心理,自大又自卑。
<p>  《周刊》:中国文学中出不了大师级人物,出不了巨著,您认为原因何在?
<p>  周:文化因素是很重要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很多作品描述停留在表象,对大的终极问题思考太少。中国文化具有实用品格,精神价值不被看重,认为精神必须转化为物质才有价值。作为人,人是精神性的存在,最高贵精神本身就有价值,它拥有独立的神圣的价值,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被承认,处于边缘化,不占主流。中国文化落后,就出不了大师。物质文明十年二十年就能见效,而精神文明建设要好几代积累。对精神价值的看重,是西方顽强的传统。爱因斯坦说:因为知识本身价值而尊重知识,这是欧洲的伟大传统。
<p>  马克思也是这个传统中人,他说,真正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发展。他理想中社会,最重要特征是人类从物质生产领域中解放出来,人的活动就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创造,按人的兴趣爱好,从事艺术、哲学、科学等工作,这本身就是目的。作为人在生活,精神属性满足了,就是自由王国。如果只满足物质生活,是低级的动物社会,依然还处于必然王国。
<p>  欧洲人为兴趣本身,会去干一些事情。这些人就是肥沃的土壤,中间必出大师。我们却很少有这样的人,这不是经济水平够不够的问题,是价值观、文化传统的问题。
<p>  人是有精神本能的,程度不一而已。有些人勉强能生活,就去追求精神生活。物质的标准总在变,没有穷尽的。现在人类价值标准出了问题,西方也在变,变得更现实了。
<p>  唐宋八大家中大多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重精神价值,正统儒家思想薄弱的时候,中国文化灿烂,大师辈出。孔子否定终极意义,他说:“不知生,焉知死。”但庄子关心终极意义。
<p>  中国学者,研究西方思想,是想解决中国问题,严复,王国维是这样,我们也是。不是说哲学不为社会现实服务,关键是弄清楚人家西方的东西是什么,功利太强难免容易弄偏、歪曲。王国维是大师,具有学者客观精神,是引进德国思想第一人,尽管失败了,没被理解,但他进到了里面,知道人家说什么。严复是引进英国哲学第一人,但没弄清人家说的是什么。我们缺少学者精神,我想通过严复和王国维个案,来反思中国文化局限性在哪里,造成了什么缺陷?
<p>  哲学对政治的影响很慢,但一旦发生影响,就是根本性的影响。
<p>  《周刊》:请告诉九江的朋友,读什么书好。
<p>  周:读书因人而异,很难有普世的标准,原则是读好书,读经典,不是读流行书。哲学方面的著作,开始不一定能读懂,要积累,先有博览的基础,文学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书都要读。
<p>  《周刊》:您怎样分配读书与写作时间的?
<p>  周:读书与写作一半对一半。写作很多来自读书,不能光从生活中来。许多大师想过了的问题,让我们避免走很多弯路,大师让你的思路开阔。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读书,写作会枯竭。因为生活是广义的,内心经历、感情和体验也是生活。
<p>  《周刊》:请问您一般的起居习惯有哪些?
<p>  周:我白天工作。我把生活区与工作区分开,有个写字间,离家有段路,每天穿过一座公园到了,一小时路,环境很好,可以当锻炼。现在退休了,对我来说是一样的,像以前一样自由,一样用功。晚上,我与家人一起看书看报,不看电视。周末和朋友在一起聚聚。交友顺其自然,各方面的都有,艺术的、音乐的、文学的。
<p>  《周刊》:下一步的创作打算是什么?
<p>  周:对严复、王国维的专论写了十年,写了一大半,还在写。手头在对翻译的尼采作品进行整理、校对,为每一本写导读,分析其作品的主要思想、背景,准备出版尼采系列译著。我眼睛受不了,看电脑一副眼镜,看书一副,不停地换。像《人与永恒》那样的随感还在写,我还写女儿啾啾小时候的故事,女儿小时候说话,就像小鸟那样啾啾叫,所以小名叫“啾啾”。我的名字是爸爸取的,后来我发现有无数个“周国平”,其中包括杀人犯。
<p>  尼采对我性格影响不大,但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访谈/记者 杨振雩)</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30 10:09:1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5-10 22:15 , Processed in 0.0600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