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水:全丰花灯欲“舞”乏力! I9 Q2 n" I- k
长江周刊
4 o4 G% M, {7 {3 o j m8 z/ P; E0 @2 \+ I! c: |: `5 ]9 _
(记者杨军)在修水有一项叫做“全丰花灯”的“非遗”项目,它是一种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有史料记载全丰花灯最早起源于宋代,曲调浓缩了江西曲艺的特色,相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坊间关于花灯的典故及传说数不胜数。
D( P$ P. B) A3 j* v R5 y+ Q9 z7 Z- q$ a" N3 @ F
修水文化馆的樊仕华馆长告诉记者,“这几年全丰花灯的队伍总体上壮大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及上班族加入到了“传承”的队伍中。虽然,大家不是职业的,但热情都很高涨,氛围也逐渐浓厚”。0 }8 C3 u: D3 ? q) r5 Q6 b
4 S0 m6 {: _' I) T
修水当地有位叫戴水平的传承人,他是名中学教师同时又是传承花灯的骨干力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他开花灯课,编写“教材”,全力以赴。! J( f* t- B1 k
- ?* s" i9 i2 n% q& z& B u O) ~
越来越多的学生、年轻人开始知道、学习全丰花灯,他们很有兴趣,也很积极,可戴水平并没有收到“职业徒弟”。
* Q! e" s6 u2 F" \- @7 e) ?/ d8 K7 M; i5 I; q; L" C6 d) S
记者问及国家经费发放问题时,樊馆长说:“前些年全丰花灯曾得到过一些经费帮助。近年来,虽争取到了国家级非遗,但经费还在等待发放中。”
" A, s7 M# w2 ~$ g, q. T. C P, f/ k
之所以会如此依赖经费发放,原因是,全丰花灯在市场中的表现并不算好。刚才提到全丰花灯是一种灯、戏、舞的表演活动,逢年过节或是一些喜庆日子都应该是他们市场,可当地低廉的“演出费”让他们的队伍难以支撑。2 R# U2 w/ H7 c& H
/ e- m; B4 m& h0 u市文化馆副馆长高平举过一个例子,市文化馆曾邀请全丰花灯的某支团队来九江做一次演出,可最后因为组织不齐队伍,修水文化馆之后被迫放弃了这次向九江市民宣传、展示修水文化特色的机会。/ |* K P' v0 s% Q, _
/ \5 `) r6 u9 z& G
樊馆长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也很想去,可是一个团队的‘衣食住行’都是要经费的。”
8 h0 q, @( T* E2 C
* `( }. X6 _" k. p; Y在经济效益的天平之下,在外出务工及演艺收入的对比下,年轻人宁愿选择背井离乡。全丰花灯地域文化浓厚且分工细密,所以,它需要演艺功底的深厚的艺人。无奈,人才流失、收益微薄成了这项“非遗”传承、壮大的“死穴”。- j7 v, s7 _2 A! [9 P$ }
! B6 Q0 s) y7 }( o' [有观点认为,修水县这三十余支花灯队伍都是在卖体力,而不是卖文化。适应市场应该是民间艺人的共识,只有对接市民的需求才能唤起其内在生命力。当然,这需要一个包装的过程,比如《印象刘三姐》如何抓住全国游客的好奇心,就非常值得修水学习、借鉴。
2 O$ S: j' a% m1 U$ x4 N
3 U/ }# E8 g* q2 c- ^2 }3 |& H" r$ H& o在全国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专项保护资金偏低。九江很多“非遗”项目发展偏冷,问题在于,城市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九江本土文化不被了解,甚至逐出了大众的视线,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目前有关部门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确提供了不少扶持资金帮助,然而,这笔经费在资源普查、项目保护、设备购置、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问题面前,只是杯水车薪。6 c" k: ^3 V/ V) B8 Q0 W9 t% K
- B) o. ?# @- |: g1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