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政府帮富士康“抓壮丁”是昏了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2-8-23 10: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方政府帮富士康“抓壮丁”是昏了头
李 锦


近日,连续看到《富士康入川:乡镇干部“抓壮丁” 每县几千名》河南为富士康“抓壮丁”有何玄机?》数文,又看到晋城当地政府牵头组织正在全省各地甚至跨省招募大量工人。“每介绍一个人去富士康上班,就能领到300元的补贴。随着用工人数的逐步增大,涨至500元。在8月20日召开的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郭台铭再次向外界透露了富士康在山西的投资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投资千亿在山西建设八大生产基地。
富士康的大举内迁,显示出这个庞大制造帝国的发展困境。随着沿海地区本土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愈渐狭小。为摆脱布局过度集中于华南的危机和转嫁工厂运营成本,只好无奈地选择进军内陆。
富士康的内迁无可挑剔,然而地方政府对富士康的过度宠溺以至“抓壮丁”这个词频频出现,则凸显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极度不理智。


“GDP至上”导致行政权力和资本快速结盟
                                                                 

    据了解,为了让富士康这一千亿投资顺利投产,晋城市除了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如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还为富士康解决用工问题,三次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各区县责任到人全力配合招工,还专门以市政府的名义成立了人力招募工作组,负责招募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要求7个县区分别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招募组。晋城当地政府牵头组织正在全省各地甚至跨省招募大量工人。笔者手头还有一份《济源市2012年协助富士康济源项目招募员工工作方案》,内容相近。连市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统计局、旅游局都有招募指标。 
晋阳、济源并非个案。近年来,地方政府滥用公共资源为富士康鞍前马后,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四川省各市、县、村都接到了任务,党员干部和政府的公务员顶在招工的第一线,为完成任务费尽心力。更令人吃惊的是,招工的成绩还列为了年终考核的项目之一。据称达标者会得到奖金,未达标者将处以罚款。据说,除了垂直下行、各地市摊派,一些如“买人头”式的灰色市场行为也已浮现出来。
尽管颇受争议,但富士康在河南、广西、重庆、四川、山西等富士康设立新厂区的省份,所到之处还是被地方政府奉为“财神”。原因为何?自然是GDP的诱惑。
富士康2011年的出口额居中国首位,达1117亿美元,雇佣人数也多达120万人。以晋城为例,如果当地为富士康量身定做的金匠园区全部投产,仅富士康就可以为晋城增加600亿元的GDP。而2011年晋城市生产总值完成895.0亿元。富士康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巨额投资、GDP增长和就业规模,而在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目前这种“亲资本”的政策导向也就顺理成章。这或许是晋城政府不辞辛苦为富士康万里跨省招工的动力所在。


    经济转型后退和人口红利丧失的双重之痛
   

发展地方经济,政府的“帮忙”应有边界,非常规的、甚至违法违规的手段,恐怕只会适得其反。而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过度“帮忙”行为,实是昏头之举。
首先,行政权力和资本结盟,违法了市场经济规律,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随着富士康工厂内迁,地方政府为争取富士康到本地落户,不惜滥用公共资源,在税收、土地征用、厂房建设等方面对富士康慷慨补贴,甚至把为富士康解决劳动力供应问题作为“政治任务”。
其次,在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消散之际,一些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举步维艰,却在政府门前屡屡碰壁,求告无门。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倡导公平竞争,为了一家企业,地方政府动用庞大的资源,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其中,这显然有违市场的公平。政府对于所有企业,应当一碗水端平,不应厚此薄彼,在劳动力供应紧张之下,动用公权力帮一家企业争夺劳动力资源,那势必对其他企业不利,那些企业岂能服气——同向政府纳税,为何我们要低人一等?如果其他一些企业也开始要求政府提供“富士康式”的招工服务,这就让当地政府骑虎难下。
更应当警醒的是,地方政府此举,有碍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以富士康“代工经济”为代表的低效、低价值的产业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现在情况变了,仍然使用这种增长方式,岂不是慢性自杀。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GDP增长,代价过于高昂。GDP崇拜,已成为是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从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低碳、绿色、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今政府和企业共同的重大使命。有些地方政府不惜以经济转型的延宕为代价,将富士康纳入怀中,不是昏了头是什么?
            

        县富民穷,将为社会发展留下长久隐患


老百姓如果愿意去富士康,是自已的事情。如果不愿意去富士康,政府硬动员或者逼去,那就不好了。谁都愿意到工资高的地方去,如果政府与企业充当人口红利的“压榨机”,自然会造成县富民穷,埋下社会不稳定隐患。

数据证明,中国“人口红利”临近消失转折点。2011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为74.4%。有专家推算,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将在2015年到来。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用工形势迅速转变,“民工潮”变成“民工荒”,并且同样迅速地向内地扩展,各地近年都陆续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富士康落户西部,基本原因还是在于此地的“人口红利”。富士康的利润来自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劳动效率高速,其代价是让工人成为机器人,在有限时间内车轮式地劳作,用低性价比的薪酬,获得高性价比的利润。而在“有奶便是娘”的招商语境下,地方政府过分关注经济指标、政绩要素,而忽略了富士康“血汗”本性,为扩大政绩,不惜擅用行政权力来大量招工,压榨逐渐丧失的“人口红利”,将大量劳动力强迫式地输入到“血汗工厂”之中。富了地方政府,却穷了劳动者,县富民穷,与中央强调的富民政策自然是背道而驰。
    政府服务企业,当恪守权力本分,合乎法律法规,尊重市场规律,以民为本。如此,才有利于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此奉劝一些地方政府,莫让眼前GDP增长冲昏了头脑。不能让为富士康“抓壮丁”现象蔓延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5 18:40 , Processed in 0.1200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