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地产企业债台高筑将危及中国经济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3-6-20 11:3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宏皓:房地产企业债台高筑将危及中国经济


2012年末,中国企业债约65万亿元,占GDP之比达125%,过去5年上升近30%,企业资产负债率迅速提升(A股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53%上升至60%)。从行业分布来看,部分负债主要集中在地产和基建相关产业链的重资产行业中。

惠誉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信贷规模已达到极限,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过度投资促进增长。

中国企业今年光利息就高达1万亿美元,这一负担要高过其他经济体,但大多流动性都被用来偿还债务,而不是投资生产。部分地区债务规模增长较快,一些省会城市本级的债务风险凸显,由于偿债能力不足,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雪球越滚越大。

Wind数据显示,2008-2012年房企债务呈上涨趋势,分别为10.48万、12.5万、16.73万、21.45万、26.81万亿元。

根据审计署的数据,2012年底,全国的地方债为13.87万亿元。

企业债是地方债的重要解决办法之一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已下发到地方政府,明确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除中央政府代发的地方债即将发行助力保障房建设外,融资平台的“企业债”也将加入这一阵营。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可以叫做“企业债”,但是不能改变其属于变相地方债的事实。变相政府信用担保的背景可能还是会导致高利率的情况,融资规模也就不可能按照企业债来估计。因为是社会公益项目融资,如果发不好,是否会出现强制性摊派情况也很难说,弄得不好银行仍然成为持有主体,“企业债”的风险仍然转换成银行信贷风险。

发行“企业债”的方式是一个解决保障性住房以及地方政府资金的问题的途径。短期内要注意在利用融资平台的企业性质发债的同时,也要利用融资平台来统筹盈利项目和非盈利项目的偿付安排。长期来说要推动政府职能实现真正的转移。政府投资和融资未来应该向社会性项目使用大规模倾斜,这样“企业债”就过渡到名正言顺的地方债,政府就名正言顺地通过政府财政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

2012年12月2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部委联合下发了财预[2012]463号“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这是继2012年11月5日以来,时隔1个半月后,相关监管机构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管理的第三次发文 ,旨在制止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违法违规融资行为,防范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

该通知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累积的长期担忧,长期来看,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应将有所下降,但短期内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资金周转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对于融资平台2013年以前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由于政府债务的显性化,债务的保障程度更高,而2013年及以后年度政府性项目形成的债务,其偿还更看中其自身的现金回流,其偿债风险高于老债。

由于企业债券申报和发行具有一定的时滞,以及融资平台短期内可能采取相关措施做大净资产,因此这种影响可能主要是对2014年及以后年度的城投债市场供给。对于企业债的埋单者还是缴纳税收的居民。

企业债高台高筑同时,各房企还在加速融资

早在2009年12月首开股份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35亿元人民币的2010年公司债,债券期限为3~10年,可以为单一期限或多种期限的混合品种。张江高科发布公告称,将于明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券20亿元,存续期间5年,为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预设区间为5.6%~6.0%。到2014年末将迎来兑付期,很有可能再用其他的融资途径再来兑付2009年的这笔庞大的债务。如果没有出台对于房地产企业发企业债的限制,这个相对低成本的融资方式还将被房地产企业沿用下去。因此加快制定限制各地房企融资条件和融资金额,减少偿付风险迫在眉睫。

上市房企五年来的三费大致呈逐渐递增趋势

“三费”即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国国内经济通胀因素仍未消除,通胀压力很大,上市房地产企业三费成逐年上升态势,预计在去年和今年将达到相对最高值,业务规模扩张是主要原因之一,主营业务转型也导致费用大增。总体来说,融资规模越大,业务越广,三费越高。在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周期长,新债还旧债在所难免,相应的三费也呈持续走高状态。

房企奔着城镇化大规模融资还是为单纯房地产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城镇化并不等同于房地产的加速建设,城镇化对于房地产的投资建设是有条件的,城镇化一定是对整个地区的发展哪个产业有明确清晰规划后,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就业,房地产投资建设才有意义。打着城镇化的旗帜,只为房地产投资有个合规的说法,这是显然不行的,是误读了城镇化的真实内涵。如果一个地区全是房地产商建的房子,却没有发展当地的实体经济,城镇居民没有购买力,那只会是有一个鄂尔多斯。

宏观调控以及市场格局的持续调整对房企融资的影响

最近,北上广5月份房价持续上涨,让大家对“国五条”的效力产生了极大的否定态度。随之而来的房产税试点的扩大迫在眉睫。房产税一旦确定实施,对于房地产的销量是极大的影响,积压库存无法消化,变现能力减弱,新的项目开工流动资金周转不足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从明年开始,房企融资需求会越来越大,企业债,抵押贷款这些传统的融资方式都满足不了房企庞大的资金需求,

从2008年开始,4万亿的财政刺激,激发了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的热潮,导致了各地建设越多负债越多,先不论质量如何,各地的政府由于大规模的建设这几年的债台高筑,各地政府的监管约束机制也有待完善。

中国地方债务到底有多少?摆在桌面上的数字有3个。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最近透露,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各地的企业债就是变相的地方债,在地方财务报表中可以将地方债务缩小的一个手段。企业债的投资方向还是主要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由于发行企业债有一定的门槛,往往有资格发企业债的也是当地的龙头企业,这样发债融来的钱还是为政府的项目所用。因此企业债中房地产和基建相关产业链的占比居高不下。

企业债 “以债养债”持续下房地产行业将酝酿更大风险

这一点非常令人担忧。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都是土地,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能否如期还债与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好坏有关。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债务风险将集中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五条”出台后,各地政府都敷衍应对的原因。企业债是对个人投资者开放的,最终风险还是转嫁到居民身上。

现在国家无论出台房产税试点以及其他措施,都要平衡好这其中的关系,既要维持好地方政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高就业水平,不能让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失业率,同时,各地产能过剩的泡沫很大,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加速整合一些资源,避免再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也要积极改善房价居高不下的局面,改善民生,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信贷泡沫下的中国经济隐忧是非常大的,控制处理不好将会严重阻碍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导致一系列不堪设想的社会问题。因此处置好泡沫,控制通胀,是当前发展经济的首要艰巨的任务。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1 19:58 , Processed in 0.1200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