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视野中的城市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13-5-27 16:3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年视野中的城市化
经济史札记  包月阳

人类社会初期,并不存在城市。随着社会的演进,从农村逐渐分离出城市。城市的出现不仅要求农业发达到一定程度,从而有足够的剩余供养非农业人口,而且要有比较发达的运输手段以保证城市的供应,同时,要维持城市的消费,还要有比较发达的贸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于农业革命发生、有了定居农业之后。
最早的城市何时出现以及如何出现,没有信史可考,只有传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文献记载说是始于鲧。《淮南子•原道》:“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初学记》卷24引《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城市的最初建立只是出于政治或军事目的,所建城市还只是单纯的城堡,基本没有经济意义。但城市的发展与分工密切相关,后来与工业化直接相关。从空间变化的角度说,世界经济史也是一部世界城市化史。“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独立的运动。”(《马恩全集》23卷390页)
按照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的说法,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天的中东一带,主导形式是城邦。第一个真正的城邦出现在伊利都,约建立于公元前3200年或前3500年,那是苏美尔文明的“早期高度文明”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城邦是由古代腓尼基人建立的,这些城邦主要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沿海城镇。当时最著名的商业城邦是比布鲁斯。比布鲁斯位于今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北约40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居民点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当时它是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港口。腓尼基的商业城邦还有阿卡、阿拉杜斯、贝鲁特、乌加里特等。
如果传说的“鲧作三仞之城”可以作为中国城市最早出现的时间,则距今约为4000至5000年。不过,中国远古的“城”只是有防御设施的农村居民点,与现代“城市”的概念相去甚远。到商代,城市有了实质性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都邑。都邑与城堡相比,有了经济内涵,人口增加,面积扩大,手工业发展,交易活动增加,出现“市”的概念。
西周时期,城市快速发展。周原来是一个力量比较弱小的部落,灭殷后不安全感很强,于是将全国划分为一个个区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保卫疆土、治理国家。由于诸侯的封地都位于殷商旧部族的包围之中,就要建立城堡以自保。西周初年营建的成周颇具规模;连规模较小的封国蔡,所建都城也很可观,四周有护城壕沟,面积约16平方市里。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各国纷纷扩大旧城和建立新城,带来城市的高速发展。据《战国策》记载,战国以前“城邑大无过三百丈者,人数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期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那时候城池主要由君主和贵族控制,仍主要是军事和政治据点,其经济意义不算突出。
秦以后,中央集权取代诸侯分权,郡县制度建立,多元统治变为一元统治,城市由诸侯都邑和卿大夫的采邑变为地方郡县的治所,导致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所有城市,都是由皇权统治下的各级政府按行政编制、地理区划和人口分布情况统一布置和兴建的,从此以后,封建王朝的更替、政府管理体制的变迁,也就对城市的兴衰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郡县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线索。
汉代的城市规模已经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有了明显扩大,《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西汉时的十几个城市,分别指其“亦一都会也”。不过,那时的城市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经济色彩仍居次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大致如此,最有名的大城市如洛阳、邺、建康、成都、江陵等都是政治中心和工商城市的结合,政治色彩浓厚,只有广州是相对单纯的经济性城市。
张泽咸先生所著《唐代工商业》认为,隋唐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有较大变化的时期。隋代,经济色彩的城市有所增多,《隋书•地理志》记,长安是帝都所在,华夷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洛阳“俗尚商贾,机巧成俗”;蜀郡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隋代商业城市多集中于江淮以南长江下游地区。
唐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比隋代有新的发展。长安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性大城市,拥有百万人口。洛阳是全国水陆转运中心,常有胡商停留。市区人口虽比不上长安,也有几十万人。
说到汉唐的城市发展,不能不说坊市制。坊市制大约始于汉魏,盛行于唐,崩溃于北宋末。坊市制的主要内容是:居民区为坊,市场为市,二者严格区分。坊呈正方形,每坊数十至数百家,有围墙,坊内有街道,有一门,定时开闭。汉魏时,非万户侯不得面向大街开门;唐代,非三品以上高官不得面向大街开门,只能在坊内开门。唐代长安有108坊,苏州有60坊。市是专门划定的商业区,也是定时开闭。唐制,“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政府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各地县设市官,都要向中央报告,名义上诸县须满3000户才能设市。
唐末及宋代是商业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有趣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王朝更替频繁、政府统治力量减弱、管制放松呈正相关,也与坊市制的逐渐式微相关联。唐五代以后,随着租佃契约制推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城市人口增多,商业交易活跃,夜市增多,临街开店现象增多,坊市制度解体,使商业城市迅速发展。宋代,运河沿岸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到交通和物资集散功能的刺激,最先突破坊市制度束缚,形成沿河商业街,城市的形态也由方正的棋盘形变为纺锤形。
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在明朝中期达到鼎盛。此后出现了长达400年的基本停滞,令人扼腕叹息。
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中对中国与欧洲的城市化过程做了梳理和对比。
他引用罗兹曼、德弗里、skinner等学者的研究,对从唐朝到1820 年间的中国城市特征作出分析。根据skinner的估计,这段历史中,尽管人口出现很大增长,但中国城市的数量仅从唐朝的1235个增加到清朝的1360个。
根据罗兹曼的研究,在唐朝和明朝中期之间,城市人口比重是上升的,但从明朝中期到清朝末期,城市人口比率的增长停滞了。
他的估计是:
唐朝中期(参考年份 762年),城市人口比率为4.7%,较大城市(万人及以上居民城市)的人口比率为3%;宋朝中期(1120年),城市人口比率上升到5.2%,较大城市人口比率微升至3.1%;明朝中期(1506年),城市人口比率上升至6.5%,较大城市人口比率上升至3.8%;清朝早期(1650年),这两个比率略升至6.8%和4.0%;到了清朝晚期(约1820年),这两个比率却回落到5.9%和3.8%,总体城市化程度反而不如明朝中期!
麦迪森借助德弗里对欧洲城市人口的研究,把中国的城市化情况与欧洲进行了比较。麦迪森发现,在唐朝时,中国就存在一个城市文明,欧洲却没有。到1820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与1000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大提高。而欧洲的城市化程度在1000-1800年间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500年时,欧洲的城市程度已经超过了当时(明朝中期)的中国。到1800年时,欧洲的城市人口比例几乎已经是1500年水平的两倍,而中国1820年时的城市人口比例仍然和1500年时水平相当。
德弗里的欧洲城市化估计如下:
1000年,较大城市(万人以上居民城市)人口比率为0;1500年,较大城市人口比率为5.6%,1650年,较大城市人口比率为8.3%;1800年,较大城市人口比率为10.0%。
    从1800年到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到10.6%,主要原因是列强的商品和贸易进入中国,直接造成一些通商口岸的发展;同时,洋务运动也促进了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质量不高,同时,速度也明显慢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停滞。
显然,中国城市化在近400年中的停滞与落后,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麦迪森在分析中国城市发展缓慢的原因时说:帝国的行政官僚们在中国的城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行政官僚们决定了城市的布局,控制了通讯,他们根本不会受到司法、军事、贵族或教会等势力的挑战。他们的权力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可以通过施舍各种恩惠来增加个人收入,而百姓则处于一种完全的依附状态。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以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大得多。
韦伯指出:官僚在中国城市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这与资本主义在欧洲城市中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形成重大对比。巴拉兹也说,中国官僚体制下的掠夺性的财政手段,以及潜在的司法审判上的随意性,约束了资本主义发展,也抑制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原载《中国智库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6-30 00:51 , Processed in 0.1330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