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县全丰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7月15日,全丰花灯传习所在全丰镇综合文化站正式挂牌成立,致力于全丰花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我县已在溪口、港口等地共设有7处非遗传习所。目前,我县已成功申报了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市级非遗项目,先后将12位传承人列入国家和省、市级代表传承人,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数据体系。
/ g) n& c4 X2 \" P4 X
) j- f$ g3 E! _# K' F; s2 p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丰花灯9 C3 c4 E8 v* \) k! C! p. _9 Z
% p$ ]9 t+ T, T2 c' F 7 d& D; \+ \% u: L4 i( S, }
+ Y5 p+ u, ^/ T- U1 A) r 全丰花灯是修水全丰镇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
8 W$ ]- L/ h c; H1 X4 W2 C2 k, ]& |+ n1 Z! I4 V: M
2006年5月20日,全丰花灯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0 C; `3 e2 q9 X; Z* v& }3 {) D0 y- I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c' c/ \4 M2 s5 h 1.宁河戏# J( G, O/ Y/ h2 ` L. K
6 U! _0 A5 O3 \" U 宁河戏起源于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脚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 Q* ]* P6 Q: @ v" {( Q) ^6 Z# X
0 s$ `8 C6 `7 B, U: N: \
2.修水赭砚8 o9 F% ^1 w1 p
赭砚是修水传统手工艺品。因石质以赭色为主而得名。清代道光皇帝侍读、修水籍万承凤曾将该砚呈道光皇帝,帝欣喜,视为珍品。后被列为贡品,所以又称“贡砚”。早在唐宋时期,修水就有手工作坊生产。《义宁州志》载:“紫石出武乡谭家埠紫石潭(今修水征村乡),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以此砚作礼品,广赠于苏东坡等诸友,令此砚名传于世。4 x, {! W3 L9 p% P! d" H
& T1 l. m2 t4 Z5 n' }' t8 _ ] 3.一圣仙娘花灯7 [. j8 M* `/ E+ ]! l& O" W
. R4 ~6 z( `( @( O
1 e4 g( b5 L5 @0 } 一圣仙娘花灯是修水古市一带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一圣仙娘,相传为屈原之女纬英。纬英常常为百姓遣除灾凶,治疗疾病,解救痛苦,因此,到宋朝时,被当时的名门望族、宝章阁大学士冷觉斋的先祖奉为家神。从冷觉斋算起,敬奉一圣仙娘的活动沿习至今已有920年历史。一圣仙娘花灯会,以造龙船、戏花灯的方式来荣耀祖神,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U% |/ h2 b) I1 | q. U
( r( c/ m: Q) h1 @: S4 N8 c
4.修水哨子$ X! i( \1 D. D; B
% i& Z- O4 v$ ^. ~0 N 修水哨子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富有特色的汉族传统名点。以境内高山特产山芋、西乡红薯粉为原料,馅以地方特色小料,依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纯系天然,清香绵柔,营养丰富,入口即化,实为饮宴馈赠之佳品。关于哨子的起源也有多个民间传说版本,极具文化内涵。
@7 m: {9 V) g/ u2 j5 j5 S5 D6 t0 y) t" ^* j* M
市级非遗项目 9 L- j8 k! K9 v' P0 b, x5 f# F
, d4 r+ P* p. O7 u: y" _ 修水目前还有麟祥堂罗盘、民间吹打乐《十八番》、修水宁红茶、修水陶艺、修水“双井绿”茶、佛乐灯舞等六项录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t! j/ l1 R% A) y0 f8 H& m
麟祥堂罗盘
" v- a% r K8 u
; F1 m! ^; \# q( j民间吹打乐《十八番》
* S) J9 q' |' E$ i# G" B9 M9 [
. R+ n& G% f( W宁红茶/ q& H% a8 F7 [- K9 {
' y Z+ |/ k# v5 \3 r
双井绿茶
7 }) F8 C$ j$ x7 Z
; t$ ^8 u' J6 P6 E" A;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