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腾讯·大家拜读到颜纯钩先生的《 哀悼那些行将没落的文化传统》(原标题:《全球化正在消灭什么》),颜先生在文章里谈到围棋大师吴清源,谈到年轻时学围棋对自己行事做人的影响,说“围棋不只是竞技那么简单,不只是拼技艺,更重要的是拼心力,它是属于心灵层次的,”并感叹“这年头谁还会读唐诗宋词?……谁还会学围棋”?老先生因此“哀悼这些行将没落的文化传统”。
看到颜先生的文章,让我联想起日本人对于文化传统的保存。通常,来过日本的国人,都会赞叹日本人对于自己的传统保护得多么多么好,而日本人能妥善保存自己的传统,源于日本人看重叫做“絆”的人生美学。
“絆”是个日文汉字,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羁绊”或“纽带”。如日本家庭里未成年的女孩子,每年三月三都要过女儿节。女儿节源自古代中国的上已节,平安时代传到日本。最初只是贵族们消灾驱邪的祭奠活动,后来逐步扩展到民间,演变成日本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每年三月三的时候,有女孩的家庭,都会在家中装饰女儿节人偶。
女儿节人偶通常价格昂贵,不仅做工极为讲究,品质要求也极高。因为女儿节的人偶,是由家庭中的女字辈代代相传的:姥姥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女儿长大变成母亲时,又继续再传给自己的女儿——这种饱含着美好的祈愿与祝福的代代相传,便是爱的羁绊和亲情的纽带,便是日文所说的“絆”。
日本的家庭如此,日本的企业也是一样。如我家小朋友现在就读的私立女校,校区建在日本国家文化保护财“四天王寺”内。“四天王寺”至今拥有1400年历史,是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官寺。通俗地说,就是在1400年前,当时的日本政府负责人圣德太子下令修建的一所佛教寺院。四天王寺内的建筑布局,完全模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大陆的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
“四天王寺”能历经1400年的风风雨雨保存至今,是因为有“金刚组”——创业于公元578年的建筑公司“金刚组”,有“世界最古老企业”之称,在1400多年前奉圣德太子之命,为建筑“四天王寺”而成立,并在1400年来世世代代负责对这座寺院进行修整维护。
(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建筑企业“金刚组”。)
如今,每年的1月11日,“金刚组”都在四天王寺举办“手斧始”——这是木工职人一年一度的开工仪式。能够在四天王寺内举办开工仪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1400年来“金刚组”的历代掌门,都是“四天王寺”的首席木工。作为“四天王寺”这座寺院建筑世世代代的守护者,“金刚组”的匠人们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将先驱们的传统技术,传递给后人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也是一种“絆”。
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位家住京都的日本朋友,叫山本,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做镜师——包括平安神宫在内的、京都大大小小神社里供奉的神镜,大多由他们家手工制作。今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拜访罗马法王时,送给法王的见面礼——面天主教魔镜,便由山本家父子亲手铸制。那面天主教魔镜,乍一看就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但在阳光反射之下,会投影出基督的影像。
山本家至今掌握着真土型铸造法的古代铸镜技能,在日本是这一技能的唯一保持者,因此被称为“日本最后的镜师”。而这种古代铸镜技法,据山本介绍说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的魏朝,但在中国早已失传,日本也独此一家——源自中国的传统工艺,由日本人山本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现在山本家最年轻的镜师传人是山本晃久。为了不让世代相传的手艺失传,晃久大学毕业之后便回家继承家业。三十来岁的晃久年轻帅气,媒体称他为“日本最后的镜师”——这个称呼听起来是非常浪漫的,但要成为这样的一位镜师,却需要有修行者的禅定。因为其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镜面打磨。我曾问晃久:“不觉得单调吗?”晃久回答:他从未感觉过单调。虽然每天以相同的姿势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但每天的心情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打磨镜面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爷爷、自己的那些祖辈们。他们也和他一样,曾经这样日夜不停地磨砺过——磨砺镜面,磨砺人生,磨砺光阴。而今,他在这不同的时空里,像他的先人一样,进行相同的磨砺修行,在这样的修行中,完成代代相通的血脉传承。
从晃久的血脉传承,还有女儿节人偶的亲情传递,以及“金刚组”1400年来对传统技术心怀使命感的守护,都可以看到被日本人称为“絆”(纽带)的人生美学。因为有“絆”(纽带)的存在,传统才得以继承。而传统的继承,带给继承者跨越时空的精神性。在这种精神性中,人的行为样式、思考习惯等,被赋予了拥有历史感的存在意义。例如“最后的镜师”山本家族,如果仅仅只是一面镜子,现代工艺完全超越古代技法,落后的手工艺完全可以被抛弃。但是,一面现代机器量产出来的镜子,它仅仅只是一面镜子,它没有历史的纽带,也不会被赋予精神——而这些正是传统的价值。
所以,我看到有人在颜先生文章后面说:“现在也有孩子在学围棋呢,颜先生老了,以为传统文化行将没落,这是属九斤老太式担忧”——我以为这样的反驳,是肤浅的。现在的确有孩子在学习围棋,在练习书法,甚至唐诗宋词论语弟子规背诵得朗朗上口,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传统所拥有的精神内涵,就能够借此移植到他们的内心。精神是什么?精神是历史事物在现实世界中的反复记录与重演。通常,我们说“富不过三代”——财富的继承一般不超过三代。但对于传统的继承,非三代以上的时间洗炼,则无法凝聚为精神。而没有精神为内在的“传统”,那都是山寨版的“疑似传统”。如同一个断了腿的人,虽然可以安装假肢,但那毕竟只是假肢,不能成为其真正的身体。
因此,尽管国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有上下四千年、甚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我们的国庆纪念周年尚短。而日本的历史远不及我们,他们的“国庆纪念日”却是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开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虽然历史悠久,但我们的历史是不连贯的,是缺乏纽带的。如蚯蚓一般,是被反复切割的。切割得越多,文化传统就越是奄奄一息直至灭绝;而日本的历史长度虽然远远无法与我们相提并论,但日本的历史却是始终连贯的、不曾被切断过。虽然日本在历史途中也有过动荡叛乱,甚至在明治维新初期,因为“神佛分离”而对传统有过抛弃、对寺庙等古老建筑有过损坏,但只要历史的纽带不发生断裂,文化传统就不容易出现失传,即使遭遇损坏,也很容易重新复活。
所以,我们现在说起日本的种种文化传统:例如文章前面提到的女儿节,例如日本茶道、日式点心,甚至三味线,甚至日本禅宗,等等,等等,我们说那都是我们中国传过去的。没错,日本至今保存的不少文化传统,的确是中国传到日本的,但现在它们并不属于中国,而只属于日本。为什么?因为在日本,这些传统有世世代代血脉相承的传人,它们在日本生根,并在日本拥有自己的血缘和地缘,得到世世代代的守护与尊重。而在它们的发源地中国,它们的血缘在哪里?地缘在哪里?传人又在哪里呢?更不要说守护,更不要说尊重。 写到此,想起近十多年来,国内开始重新提倡国学,然后,若干“孔子的第XX代传人”突然之间便冒了出来。这样的“传人”,在我看来就是个笑话——因为在孔子被当成“孔老二”批斗的时代,从未见过有人勇敢站出来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要誓死捍卫孔子儒学鼻祖的地位。怎么现在孔子被再入殿堂时,他老人家的“传人”,就像空气中的雾霾一样,那么迅猛地就繁殖扩散了呢? (原标题:《文化传统非三代以上无法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