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olong 发表于 2021-12-22 19: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
杨万里 〔宋代〕

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
不到南华与修水,於何传法更传衣。
吾家亲党子罗子,只今四海习凿齿。
花红玉白几百篇,塞破锦囊脱无底。
三年簿领修水涯,夜半亲传双井芽。
定知诵向百僚上,不道长江与落霞。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代表作品:《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缉,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区,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矶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生平简介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呱呱坠地。这是一个风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于上年闰十一月攻陷汴京,这年四月,俘虏徽宗、钦宋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便开始了宋、金战战和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
  杨万里八岁丧母。父亲杨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积十年,得藏书数千卷。他曾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杨君文卿基志铭》)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他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27岁拜刘才邵为师。几年后在赣州司户任上,父亲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塞。时主战派领袖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渴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l)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滴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方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赵构逊位,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泼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气《送王才臣赴秋试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渴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毯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鹤林玉露》乙编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除国子博士,杨万里开始作京宫。次年,张栻由于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ZE兼权吏都右待郎官;九年四月,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八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冬,闽“盗”沈师进人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九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极论时事。塞相王淮问“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亲耀他为太子侍读,太子为题“诚斋”二字。淳熙十三年,转枢密院检详宫,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宫。十四年十月,任秘书少监。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惹恼孝宗:“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杨万里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人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囚日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书监。因绍熙改元,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秘书监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嘱他人,杨厅里于是自劫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宰臣以他为进奉官,而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出江东转运副使。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未赴,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答沈子寿书》)。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杨万里辞不往。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四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五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进宝漠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四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复辞;二年二月,升宝漠阁学士。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传是由于不满权臣韩倪胃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七日,一族侄从外而至,不知其惰,于是言及邸报所载韩倪胃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罢痛哭失声,愤然叹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料定韩倪胃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当晚彻夜不能成眠。第二日早晨,他又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呼纸手书云:‘韩倪胃奸臣专权元主,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赐溢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胡铨为杨万里父亲杨芾所作的墓志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芾是个孝子,以教书为业,每次回家必会买点酒肉孝敬父母。绍兴五年,吉水大饥荒,他当掉衣服,从百里之外的异地背了一袋米回家,路上遇到强盗,要夺他的米。杨芾苦苦哀啼,说我的双亲都已七十,三日粒米未进了,你们就可怜一下我吧。盗贼居然感动得哭起来了,放过了他。我读这个故事,在为杨芾的孝道感动时,也深深被他幽了一默。

杨芾这个穷教书匠,常年奔波在外,在家居住的时间少。杨万里说,“我少也贱,无庐于乡。流离之悲,我岂无肠?”穷得连房子都没有,可见杨芾境遇不佳。但是这个乡间布衣,却忍饥节食,买了不少书,十年下来,有数千卷之多。他指着这些书对儿子说,这些儒家经典,你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它。杨万里日后出门做官,将父母接在官舍伺候,父亲杨芾又对他说,你要节俭清廉,贪污受贿的事决不能干。

杨万里一生,始终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摇摆———这几乎成了吉安文人的一个共同性格。他在京城为官时,秘密地藏好一笔路费在箱底,随时想到可能被罢官走路。他嘱咐家人不要乱买东西,以免成为回乡时的累赘。

既以这种心态为官,那么升迁贬谪对他来说,真的不是很重要了。他一心一意写诗,仿佛那是他的专业。他的吉水老乡,另一个诗人周必大称赞他说,“近时士子见诚斋大篇巨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扫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之语,至于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遂谓天生辩才,得大自在,是固然矣。抑未知公由志学至从心,上规赓载之歌,刻意风雅颂之什,下逮《左氏》《庄》《骚》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本朝,凡名人杰作,无不推求其词源,择用其句法。五十年之间,岁锻月炼,朝思夕维,然后大彻大悟,笔端有口,句中有眼,夫岂一日之功哉!”(《周益国文忠公集·省斋文稿》)

杨万里写诗,初学江西派。他自称“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江西派,作为有宋以来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影响至远。流风所至,杨万里自然受到影响。他对黄山谷、陈师道非常推崇,甚至将山谷比作南宗禅的慧能,可见他首肯山谷作为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地位。“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不到南华与修水,于何传法更传衣。”(《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杨万里以全神贯注的膂力打入江西派诗歌的殿堂,然后又以毅然决绝的勇气出来,逐渐形成自家面貌。这是一种真正的学习和继承。杨万里现存的4200多首诗歌,已然不见江西派的影响,这种学艺的手法,真是羚羊挂角了无痕迹。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派诗歌奇绝、奥峭、硬瘦,甚至不乏艰涩。而杨万里的诗则平淡、清新、灵动和自然。黄庭坚重学问,诗文都才气十足,高雅不俗。杨万里重感觉,自然天成,谐趣盎然。三十六岁时,他将之前写的千余首诗付之一炬。他生怕这些诗有损他的名誉,可见他爱惜自己的羽毛如此。

杜工部曾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杨万里学诗的道路正是如此。翻检他的诗作,晋唐以及本朝诸多诗人,对他都有深刻影响。尤其对陶渊明、李白、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歌悉心学习。他说,“平生爱诵谪仙诗,百诵不熟良独痴。舟中一日颂一首,颂得遍时应得归。”(《舟中挑闷》)南宋刘克庄说,“放翁学力也似杜甫,诚斋天分也似李白。”(《后村诗话》)杨万里写诗,是颇有几分自负和狂傲的,这一点,和太白也有几分类似。

诗歌是种神秘的事物,它在一个个诗人之间隐秘地传递,靠着一种几乎只能意会的直觉。这种传递,使一些类似的诗人之间构成一种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子嗣关系。一个诗人在对另一个诗人的学习、致敬和模仿中,逐渐显示出这根基因链条上的符码,他在模仿中成就了另一个诗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正如李白对谢朓的学习,杨万里对李白的学习,和刘克庄对杨万里的学习一样。
2#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1-12-22 19:35:17 | 只看该作者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旋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亦在我国佛学史上产生一定影响。

习凿齿晚年经历存在争议,一说被苻坚征召,于长安会面,归附于前秦,后因疾回襄阳养病;襄阳为晋室收复后,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另说习凿齿因不屈于苻坚逼用,为避杀身之祸而隐遁江西新余白梅。

习凿齿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汉晋春秋》是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
3#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1-12-22 19:38:15 | 只看该作者
曹溪:在广东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六祖惠能曾在此间宝林寺演法,是南宗禅的发源地。


赠龙光长老①

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他时语录中第一问。

斫得龙光竹两竿,
持归岭北万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
涨起西江十八滩。

该诗作于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遇赦北归,至大庾岭下,肩舆杠折,乃求竹于龙光寺。当时龙光寺无主僧,州郡派人去南华寺延请,苏轼就写该诗留在寺中。
苏轼要将曹溪竹中的一滴水带到江西,让它变成"十八滩"涨水之源,以暗示着禅法的推广和普及,就是采用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这反映出,苏轼对南宗禅情有独钟。就在前一年的十二月,他在曹溪夜读《传灯录》,灯花恰巧落在一"僧"字上,还引起了他特别的感触(见《曹溪夜观,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可见他晚年对禅学濡染渐深,佛教也更加成为他重要的精神支柱。诗中特别提到"西江",当然是对归途的悬想,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由唐至宋,江西禅风大盛,许多著名的禅门大德,如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仰山慧寂等,都出自江西,而宋代的黄龙、杨岐二派尤盛。禅宗的影响对江西诗派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如句眼说,打诨说,追求活法,善于翻案等,都与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南宋杨万里在《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中就以江西之学通于禅学:"要知诗客参江西,正似禅客参曹溪。不到南华与修水,于向何法更传衣?"
4#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1-12-22 20:16:22 | 只看该作者
徐得之
题双井堂

凤凰山畔永思堂,山谷先生有旧乡。 修水年年流不尽,斯文长与日争光。


试双井茶

徐得之〔宋代〕

先生老作宜州鬼,谁与一瓯注深汤。
至今捧看双井碗,犹带是翁书传香。

双井图

徐得之〔宋代〕

异时生出鬼门关,及去宜州竟不还。
意者早知名是累,持锄应只在家山。

徐得之
临江军清江人,字思叔。徐梦莘弟。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历官有声誉,部使者以廉吏荐。官至通直郎。有《左氏国纪》、《史记年纪》、《鼓吹词》、《郴江志》等。


苏轼与徐得之书--------
得之晚得子,闻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为贺,所用砚一枚送上,须是读书时弄,知识太早,然俯仰间便自见其成立,但催促吾侪(吾)日益潦倒耳。恐得之惜别,又复前去,家中阙人抱孩儿,深为不皇。呵呵!

记游定惠院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橘,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在《施注苏诗》卷二十二“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的注释中,引有本篇的一段节文,末署“元丰七年 (1084) 三月初二 (应作三) 日也”。从文中“五醉其下”推论,这个日期当是可靠的。本篇今见的各种版本都没有署明时日,故此先补充说明一下。

“上巳”是古代的春游日,本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为记着方便,便定为每年的三月初三。苏轼这篇文章所记的,就是他在这个节日里的出游活动。全文约略记录了十五件事,粗粗看去,好似一篇“流水账”,读后却觉有如流水一般的妙造自然,而绝无半点儿账簿的枯燥乏味。这便是语言的编织艺术和表现技巧。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苏轼元丰三年 (1080) 初到黄州,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有“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之句,把海棠看作是空谷中天姿绰约的佳人,其间也隐寓着作者遭贬谪的寂寞和忿懑。正因如此,作者才“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醉其下”。但本篇是“记游”,不为写海棠,故起笔带出往事,略见情怀,目的在于引出“今年”。

参寥是作者的老朋友,而且是特地从杭州跑来看望苏轼的,所以在从游者中最先表出,至于“二三子”--崔成老、刘唐年、徐得之-后文缘事点染,既不突兀,又与前照应,这正是行文的妙处。

苏轼在黄州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与当地居民相处得极为融洽,拥有海棠一株的小山上虽“园已易主”,而新主人竟“以予故,稍加培治”,且连山上“老枳”也“以予故,亦得不伐”。两个“以予故”,透露出内心的欣慰和感激之情。文中对“老枳”着力刻画了几笔,写了其性、其形、其花,点睛处是“香色皆不凡”而“不为人所喜”。这不妨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联系前面介绍的苏轼赋予海棠的品格,如此理解,当不为过。

“既饮”就是饮既,言宴会结束之后。“饮”承“置酒”,“既”启“往憩”,遂引入“尚氏之第”,相衔紧凑。至则“醉卧小板阁上”,足见与当地居民的密切关系。待“稍醒”,闻琴声,从意态落笔,烘托出一种清旷脱俗的境界。“作悲风晓角”的“角”字,诸本多作“月”字,今从《志林》校改。以“月”本无声,“角”字似乎更切合文意,呜咽的号角声在瑟索的晨风中回荡,寥廓、悠远而又带些凄凉,这也更切合苏轼当时的心境。

接下来另起事端,用一“晚”字,断中有连。如果单纯来写“鬻(买)大木盆”,就成了记账目,自然枯燥无味。但有了“意者”的用度设想,“可以注清泉,瀹(以水浸渍)瓜李”,于是平凡琐事可以唤出生活情趣,这也算为文之道吧!由“晚”而至“夤”--深夜,次序井然。前边写尚氏之第中,带出崔成老弹琴事;这里写何氏竹园时,带出刘唐年食事。前者有感伤之情,后者多欢乐之意,更兼中间有他事作间隔,故手法虽同,却无重复之感。关于“为甚酥”,苏轼曾专门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是《为甚酥》。其中说:“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此为何名?’主人对以无名。坡又问:‘为甚酥?’坐客曰:‘是可以为名矣!’”原来这名字还是苏轼给起的。

正当众客还想痛饮的时候,“而予忽兴尽,乃径归”,情绪骤然一转。这固然有熟人而前不拘礼节的洒脱一面,却也流露出作为“犯官”的苏轼内心受到压抑的成分。“道过韩氏小圃”是记游的余波。顺便乞他人的“丛桔”移植到自己家中,再一次表现出作者与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雪堂”是苏轼在黄州的居所。

文章最后说明写这篇记游的原因,是应徐得之之请,作为日后笑谈资料的。徐得之是黄州太守徐大受的弟弟,与苏轼过从甚密,又要“将适闽中”,便答应了请求,写下本篇给他。文章至“为异日拊掌”,已然收住了全篇,按一般写法,应该到此为止了。而作者忽又缀上一笔:“时参寥不饮,以枣汤代之。”参寥是本篇第一个点出的从游者,他是位和尚,不饮酒,有了这一笔,既是个补充,也是个回应,非但不觉多余,反而感到新颖。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妙处吧!

这篇文章称得上是苏轼小品文中的代表作。它记事虽多,却不堆砌,状物抒怀,随笔挥洒,真是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

【与徐得之三首(之一)】古     某启。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恨谪籍所縻,不克千里会葬。诸令侄皆少年,未甚更事。得之既手足之爱,事事处置令合宜,若有分毫不如法者,人不责之诸子,而责得之也。幸深留意,切不可惜人情,顾形迹,而有所不尽也。十三、十四皆可,俊性,不宜令失学。闻其舅仲谟户部君之雅望久矣,但未相见,不敢致书。欲望得之致恳。若候葬毕,迎君猷阁中,与其三子置之左右,而教以学,则君猷为不死矣。士契之深,不避僭易,悚息之至。   
【与徐得之三首(之二)】古     某启。不意君猷文止于此,伤痛不可言。丧过此,行路挥涕,况于亲知如仆与君者。见其诸子,益复伤心。然其弟六秀才,虽骤面,颇似佳士。郡人赙之百余千,已附秀才收掌,专用办葬事也。志文已是杨元素许作,专为干致次,公仪必来会葬,幸与六秀才者商议,令如法也。既葬之后,邑君与十三、十四等,可暂归张家,为长策,幸更与详议。闲人不当僭管,但平昔蒙君猷相待如骨肉,不可不尽所怀。书不可尽谈,想深照此意也。不一一。
【与徐得之三首(之三)】知     作此书讫,得二月二十八日所惠书,知仙舟靠阁滞留,不易!不易!即日想已离岸。天色稍旱,江水殊未甚长,奈何。更冀勉力。李乐道篆字等不来,恐妨使,且纳志文去,可就近别求也。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来到他生命中第一个贬谪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八月,徐大受来任黄州知州。他与苏轼一见如故,视之为亲如手足的密友。

对于徐大受,苏轼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曾写信给徐大受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与徐得之三首之一》)

的确,在黄州与苏轼相处的三年中,徐大受丝毫不像一位对苏轼负有监管之责的上司,倒像一位热情待客的主人。徐大受来到黄州后,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在栖霞楼设下酒宴,邀请苏轼共度佳节。

受他影响,时任黄州通判(相当于副知州)的孟震,对苏轼也礼敬有加。苏轼已把两位上司视为不拘形迹的朋友,甚至毫无顾忌地与他们谈笑风生。要知此时的苏轼,正是处于徐、孟管辖下的一个犯官!三人间融洽的关系,正是两位官员爱才、惜才的体现。
5#
 楼主| wolong 发表于 2021-12-22 20:18:28 | 只看该作者
蒋之奇

磨剑池·闻说旌阳旧筑坛

闻说旌阳旧筑坛,故浮修水一来看。至今磨剑池犹在,冷浸一天星斗寒。


蒋之奇(1031年-1104年),字颖叔,一作颍叔,北宋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蒋堂的侄子。嘉佑二年(1057)考"春秋三传科"中了进士。官太常博士,后又考中"贤良方正科",升为监察御史。宋神宗即位,转为殿中御史。因听信人言上书弹劾欧阳修而成诬告,贬官为监道州酒税。

宋英宗初年,擢监察御史。宋神宗时转殿中侍御史。因劾欧阳修与儿媳妇吴春燕"乱伦",贬监道州酒税。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知枢密院事,出知杭州,以疾归。崇宁三年(1104年)卒。能诗。《宋史》卷三百四十三有传。

在王安石推行新法运动时,蒋之奇正任福建转运判官。当时各地推行免役法,搞得很乱,蒋之奇做得却是很有条理。而且当年正值田岁歉收,逃荒者甚多,他就招募这些人,在天长、宿县一带兴修水利,"用工致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这样就既赈济了流民,又有利于消弭灾患。在此期间,他历任江西、河北、陕西副使,又提升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元丰六年(1083年)他开凿龟山左面至洪泽河一段新河,使淮河分流,减轻了水患,由于他的苦心经营,政绩一时广为传颂。皇帝也给他升了两级,加直龙图阁,升发运使。

元佑初年(1086年),蒋之奇晋升为天章阁待制,谭州知府。后改任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广州知府任内,岑深作乱,气焰嚣张,肆虐百姓。之奇就谴将讨伐,一举活捉了岑深,恢复了地方的安定。由此,他又升为宝文阁待制,当时南海一带很富饶,在那里的贪官污吏也不少,蒋之奇就在这里把以前在南海任职过为百姓称道的清官,如吴隐之、宋瑾、李勉、卢焕等人绘了画像,为之建造"十贤堂"祭祀。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些当官为民的清官;另一方面,也是用以教育当地的官员,提倡廉正为民。

蒋之奇在任河北转运使、瀛州知府时,辽使耶律迪死于出使宋国途中,沿路地方官都卑躬屈节地为他拜祭,独有之奇"祭而不拜",气节凛然。后调入京为户部侍郎,不久又任熙州(今甘肃临洮)知府。在此期间,气势汹汹的西夏人要求谈判,划定疆界。之奇洞察其心叵测,加强了守备,准备随时迎战来犯之敌,因此到之奇被调走之前,西夏人一直不敢来犯。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改知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因好友龙邹浩因言事获罪受株牵连被贬。到宋徽宗建中年间,之奇恢复为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第二年,又由枢密院副职调任为正职。期间,蒋之奇谴将讨伐平定了南方边境之乱。

崇宁元年(1102年)升为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后又因弃河、湟事被革职。告老回乡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穆"。

蒋之奇的著作有《尚书集解》14卷、《孟子解》6卷、《逸史》20卷、《广州十贤赞》1卷、《刍言》50卷、《荆溪前后集》89卷。他也工于书法,尤工篆书,作品有苏轼、黄庭坚笔意。传世墨迹有《辱书帖》、《北客帖》等。

今《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三径集》一卷,清光绪盛宣怀《春卿遗稿》中有辑本一卷。《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蒋之奇诗,以《春卿遗稿》辑本为第一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及新辑得散见各书之诗篇,合编为第二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修水网 ( 赣ICP备05004636号 )- 备案报警修水网1000人超级群

GMT+8, 2024-11-24 19:53 , Processed in 0.124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