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标题: 在传承中攀登 [打印本页]

作者: wolong    时间: 2011-2-25 10:18
标题: 在传承中攀登
在传承中攀登
来源: 江西日报(南昌) 李滇敏

  201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收官之年。2010年,也是江西散文遍地生花的好年景。

  这一年的繁花与硕果

  2010年,江西散文保持着稳步升温的绩优股态势。散文赣军继续在全国各大名刊和权威散文选本上攻城掠地;一些十年磨一剑的个人专著、合集、选集竞相出炉;一些数年评一次的散文奖项也瓜熟蒂落,没有悬念地花落江西。更重要的是,一些散文精品发表后被专家好评,被读者热议,让文学圈之外的人也感受到江西散文灼人的热力与魅力。

  在备受瞩目的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中,我省作家刘上洋的散文《双头鹰的国度》获单篇奖。这篇作品以俄罗斯的国徽图案双头鹰为切入点,将这个国家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以极端形态呈现的两面性特征,奇丽地汇合于笔端,深刻地指向一个民族的文化人格,谋篇布局有大境界、大纵深,字里行间有大智慧、大胆略。作品发表后即被《散文海外版》等选刊转载,并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在读者和评论界产生了热烈反响。著名散文评论家古耜认为:“《双头鹰的国度》是一篇气势磅礴、质文俱佳的大散文。作家从俄罗斯阔大而深远的历史背景出发,来开掘和把握这个民族的性格,具有一种强大的理性之美与思辨之美。”

  2010年5月,《散文》在头条位置推出刘上洋又一心血之作《高路入云端》。这是一篇具有宏阔视野和历史关怀的大气之作。作者以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为明线,以上世纪20年代末毛泽东率领军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暗线,穿插进个人对中国革命命运的思考,成功完成了对历史抽丝剥茧般的拷问,和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探索中国前途命运的赞颂,“既不讳言伟人探求路上的种种失误,更热切张扬着这种探求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可谓言近而旨远,相显而意丰。”(《人民日报》2011年2月11日《2010年散文随笔:执著于生活的真善美》)整篇作品虚实相生,明暗交错,写景、抒情与说理并行不悖,既磅礴大气又自然流畅,立意高远使作品旨高境阔,大量的历史细节又让文章元气沛然。该作品发表后入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编选的《散文2010精选集》。

  也是在这一届的冰心散文奖评选中,朱法元的散文集《沉静的山歌》获得优秀奖。这本集子中所有的作品都围绕作者故乡修水展开,写景、怀人、记事,深情款款,被评论家誉为“乡痴的笔墨”。

  江子的《血脉里的回声》、安然的《哲学课》获得《北京文学》杂志社评选的第五届老舍散文奖。本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共10篇,江西就占得两席。在授奖词中,评委们这样评价《血脉里的回声》:“祖父投军不成,‘种地杀猪’。痴迷《三国》,使‘凡常生活变得无比生动’。写祖父的个性,坎坷,奋争,与《三国》文化的潜在联系,动魄惊心……”而《哲学课》写的是生与死,写的是人们面对生死的态度。作者以坚强父亲胆小母亲在死别面前显露的脆弱慌乱,以友人和自身经历的情感波澜,写出了这一堂深奥的“哲学课”。“我们总是准备不足,猝不及防,其实人人都是时间的奴隶。预知归宿,才能泰然安详;优雅从容,才有庄重理性。”这是读者们从这堂课中得到的启迪。

  这一年,除了上述精品之外,在《十月》、《散文》等刊物上,江西作家们还为读者贡献了《还乡》(范晓波)、《密码》(王晓莉)等众多佳作。

  这10年的成长

  打量2010年的江西散文现场,让人不由自主地对此前的10年也一并产生回顾之情。

  21世纪的前10年,是江西散文呈现集团式迸发的10年,以至于形成了吸引全国眼球的“江西散文现象。”这样一种现象,在江西的近、现代文学史上似乎是没有过的。《人民文学》前主编韩作荣、《散文海外版》前主编甘以雯、《散文》主编汪惠仁、《天涯》主编李少君、《散文选刊》前主编王剑冰等业内人士都曾表示:像江西阵容如此整齐、实力如此强健的散文作家群体,其他省份鲜有出现。

  在2009年召开的“江西散文现象”研讨会上,《海燕·都市美文》主编古耜说:“如果今天的散文界也搞一次全运会式的团体比赛,那么,江西散文应当毫无愧色地名列前三。”

  这样的论断也许有基于鼓励初衷的褒奖之意,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新世纪10年,是江西散文的爆发之时,发展之期。这一时期,《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美文》等刊物分别以专辑的方式,集中推介江西散文作家。《人民文学》、《十月》、《钟山》等重要文学期刊也以较大篇幅推出江西作家的散文作品;这一时期,每年的的权威散文选本上都能看到江西作家的名字,入选全国各种主题散文选本的则数不胜数;这一时期,在中国散文学会组织的四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中,每届都有江西作家获奖或入围,江西作家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散文年度排行榜上;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了本省两位青年作家的散文集同时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可喜成绩。除此之外,江西散文作家们还出版了一大批作品集:刘上洋的《废墟的辉煌》,彭春兰的《女人的眼睛看世界》,刘华的文化散文系列“大地的脸谱”,韩风子的《心灯》,郑云云的《云水之境》、《作瓷手记》,王晓莉的《双鱼》,姚雪雪的《夏都绘影》、《雪地》,李晓君的《时光镜像》,范晓波的《正版的春天》、《内地以内》,江子的《在谶语中练习击球》,傅菲的《屋顶上的河流》、《星空肖像》,安然的《麦田里的农妇》,夏磊的《秋以为期》,浇洁的《草尖上的漫步》,彭文斌的《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等。

  在《废墟的辉煌》中,作家着力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历史和现实,不断寻找题材的好望角,不断攀登思想的珠穆朗玛峰,笔尖之下总是涌动着历史烟云、时代风涛;而在“大地的脸谱”系列中,作家怀揣着文化人的深情和敏感行走于穷乡僻壤中的古村,寻觅,考据,体验,思考,藉此洞悉一个地域甚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心灵历史;而更多的作家则是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不断寻找观察和表达世界的新的视角与方式……

  动态地看这10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词:成长。

  2010年8月, “江西省新生代散文作家研讨会” 在庐山召开,集中研讨李晓君、范晓波、姚雪雪、江子、王晓莉、陈蔚文的散文创作之路及创作风格。

  “新生代”的命名,始于新世纪初,10年过去,曾经的“新生代”也已纷纷步入而立或不惑,他们的散文个性也日趋成熟和鲜明:王晓莉的目光从内心之我更多地转向了外部世界,她越来越关注普通百姓和世态万象,她总是能从那些卑微的日常生存中发现人生的美感与饱满(比如《怀揣植物的人》)。江子过去的写作比较多地关注小人物心里的暗疾,近年来,他以井冈山为写作根据地,主攻红色题材散文,收获颇丰。范晓波早年的写作被评论家解读为书写个人的青春史与生命美学,近几年,他对历史之痛和时代变迁有了切肤之感,发表了反思朝代更迭方式的长篇散文《终结者》(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排名第四);安然和陈蔚文,过去,她们对艺术生活和时尚事件有着敏感的神经,近两年转而执著于从病痛和死亡的阴影里求证生命的坚韧与高贵(《你的老去如此寂然》、《安全出口》);而李晓君总结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之后,坚定地宣称:“我有自己明确的写作方向,有自己的场域,所要做的就是沉静和扎根。”

  用理想回馈大地

  有人说过,雄浑苦难的黄土地适合生长小说;湿润俊秀的江南则更容易滋养散文。江西在唐宋时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散文大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优势也影响到江西作家的审美方式。江西散文创作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江西的文化精英们在现时代对古代散文写作传统的呼应,而写好散文,也似乎成了江西作家们回馈这一方青山绿水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山水的濡染和先辈的影响,江西散文还有一个巨大而坚挺的“气场”。《散文选刊》前主编王剑冰曾在文章中称江西散文“一出就出一群人,阵容非常整齐”,“这些人的红火是十年间的事情,潮头汹涌,势不可挡”。他认为,“江西散文界的团结不可忽视,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捧场……就使得江西的散文走得很顺也很快。”6年来,江西省散文学会为推动江西散文的发展,每年都会举办一两次在国内散文界引起反响的主题活动,以开放的境界和开阔的视野为散文作家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出征的站台。这些活动把众多50后、60后、70后、80后散文家聚集在一起。大家忘记了年龄的悬殊、职位的不同,在平等、热烈的氛围下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因而才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启迪人、感动人、鼓舞人”的好作品,才有了“一出就出一群人”的奇迹。

  他们还以大江网为依托,开办了“江西散文网”,将散文写作与网络媒体结合,扩大了江西散文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贡献过唐宋散文八大家中3位巨匠的历史记忆,既可成为江西散文的底气和骄傲,也成为了江西当代散文家们绕不开的心结。如何在新世纪的散文史上对接历史的辉煌?这既是江西散文作家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省内外评论家和读者们对江西散文的殷殷期待。

  饶有意味的是,2011年1月江西散文创作的开篇,就是刘上洋散文集《高路入云端》的出版。这部荟萃了他近年众多散文精品的散文集,独独以“高路入云端”这篇文章的题目做书名,不正寓意着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不断攀登吗?

  高路入云端,这或许正是江西散文在新世纪第二个10年要迈向的理想与目标。

  作者:李滇敏





欢迎光临 修水论坛-修水网旗下论坛 (http://bbs.xiushu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